2025年外滩大会发布的“AI十问世界”,确实引人深思。它标志着我们从“AI工具论”正式迈向了对“人机共生”时代的系统性思考。

下面我为你梳理了这十个问题及其核心关切,你可以先快速了解全貌:

提问模型核心问题关切点
Deepseek你愿意让AI管理你的健康档案吗?信任与隐私的边界
LLaMA除了用AI降本增效,哪些岗位是要永远留给人类来做的?人类独特价值的界定
Qwen如果未来AI能让人的生计不再依赖劳动,你还会去工作吗?劳动的意义与人的存在价值
Nova如果AI能帮你优化生命质量,你愿意让渡多少隐私?生命优化与个人隐私的权衡
腾讯混元你会为了自身的能力不退化,而主动屏蔽一些AI的帮助吗?技术依赖与人的自主性
Gemini如果AI做了错误决定并造成损害,AI该背锅吗?责任归属与AI的“主体”地位
ChatGPT人类如何保证弱势群体也受益于AI进步?技术普惠与社会公平
Kimi你愿意接受算法提供的情感体验吗?真实情感与算法模拟的界限
豆包人类让AI变得越来越强大是在“养虎为患”吗?失控风险与人类驾驭能力
Grok你担心AI幻觉和信息茧房把人类带“沟里”吗?认知偏见与技术局限性

“十问”的深层意味

这十个问题并非随意列举,它们共同勾勒出人机共生时代我们面临的核心挑战与机遇

  • 关系之问:AI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一个“超级工具”(Gemini的问题),而是开始探讨成为“潜在自主性的合作伙伴”的可能性。这涉及到信任、责任归属(如Gemini和Deepseek的问题)、情感联结Kimi的问题)等深层社会关系的重构。

  • 价值之问:当AI能够替代越来越多的人类劳动时,什么才是人类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LLaMA和Qwen的问题直接指向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工作的本质

  • 伦理与治理之问:AI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隐私(Nova的问题)、公平(ChatGPT的问题)、安全风险(豆包的问题)和认知挑战(Grok的问题)等一系列伦理和社会治理难题。这需要人类完善规则、开展协作,以确保AI向善发展

  • 人类自身之问:腾讯混元的问题——“你会为了自身的能力不退化,而主动屏蔽一些AI的帮助吗?”——或许是最触动个人的一个问题。它迫使我们思考如何在技术赋能的同时,保持人的自主性、独立思考和持续进化的能力

2025外滩大会:共商共议,寻求答案

这些由AI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自身面临的时代拷问 2025外滩大会(9月11日于上海黄浦世博园区开幕)为此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

  • 全球智慧汇聚:大会邀请了16位院士和图灵奖得主550多位行业专家和企业领袖,包括《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强化学习之父理查德·萨顿等,他们将围绕“AI十问”展开探讨。

  • 焦点议题深入:讨论将聚焦AI的科技伦理和社会公平挑战治理规则的完善,以及如何让更多群体受益于AI发展等

  • 前沿体验互动:与会者还可以现场体验AI健康智能体、AI情感陪伴、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最新成果,感受“人机共生”的可能形态。

我们如何为“人机共生”做准备?

面对这些宏大的问题,作为个体,我们并非无能为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主动了解与学习:保持对AI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好奇心与关注度。理解其基本原理、能力边界和潜在影响,是做出明智判断和决策的基础。

  2. 关注并参与伦理讨论:像“AI十问”所涉及的那些伦理和社会议题,并非只是专家和政策制定者的事。积极参与相关的公共讨论,表达你的看法和担忧,这有助于形成更包容、多元的共识。

  3. 培养“人机协作”能力:思考如何将AI作为增强自身能力的“副驾驶”(Copilot),而非简单的替代工具。培养那些AI目前尚不擅长的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复杂沟通、情感共鸣等。

  4. 反思人的本质与价值:在技术加速变革的时代,更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什么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什么是我们真正珍视的价值?这些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追问本身就有意义。

  5. 保持开放与审慎的心态:对技术的前景保持开放,同时对潜在的风险保持审慎。“人机共生”的未来需要我们在拥抱创新和防范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AI十问世界”与其说是AI在提问,不如说是人类借助AI这面镜子进行的一次自我反思 它提醒我们,技术发展的浪潮汹涌澎湃,但选择何种航向、如何驶向未来,其主动权始终在人类自己手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