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这既为相关产业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引,也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面我来为你详细解读一下。

人工智能国家标准概况

截至2025年9月,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标准化工作的主要成果如下:



标准类别覆盖领域重点方向示例
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关键技术、行业应用、安全治理多模态大模型、智能体、具身智能;钢铁、电力等传统行业应用
机器人工业、服务、人形、教育等多个领域“基础通用、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行业应用”五位一体的标准框架
人形机器人安全、驱动技术、数据利用等重点攻关安全、驱动技术、数据利用等标准

这些标准覆盖了基础软硬件、关键技术、行业应用和安全治理等核心板块,为产业健康发展“铺好了轨道、筑稳了地基”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以来,国家标准委在多模态大模型、智能体、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以及钢铁、电力等传统行业应用方面,新发布了10项国家标准,并立项了48项技术文件,以加速牵引创新走向落地

一些具体的标准项目,如 “AI服务器性能测试方法”  、“异构加速器统一接口” 等,为算力测评和软硬件接口提供了统一规范,有效夯实了国产AI生态的根基。此外,像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方法” 这样的标准,也为技术应用划出了伦理底线,为内容安全竖起了“警示牌”

我国在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制定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中国牵头立项的 《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处理指南》 国际标准,正在将 “中国方案” 变成 “世界语言” ,为全球AI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人形机器人标准研制进展

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自2021年成立以来,已构建起 “基础通用、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行业应用”五位一体的标准框架。目前正在全力推动15项人形机器人国家标准的研制,并将在下一步重点攻关人形机器人安全、驱动技术、数据利用等标准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堪称产业的 “新风口” 。人工智能正在为机器人 “装上大脑” 、 “赋予灵魂” 。近期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火爆“出圈”,也充分说明了公众和产业界对这些领域的关注度日益高涨

标准化工作的意义

这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国家标准和实施工作,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 规范与引领产业发展:标准为产品研发、测试和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明确的准则,能有效避免市场混乱,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2. 促进技术创新与落地:标准有助于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特别是在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如钢铁、电力)融合方面,标准起到了“导航仪”和“加速器”的作用

  3. 提升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意味着我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正在不断提升

  4. 保障安全与伦理:标准,特别是关于安全治理和伦理规范的标准(如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处理、AI生成内容标识),为技术应用划出了底线,有助于防范风险,保障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