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凭借处理海量数据、发现隐藏规律及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正成为科学发现的关键引擎,在从量子物理到医疗的多个领域实现重要突破,以下从不同领域详细阐述:

一、基础科学发现领域

在基础科学发现方面,AI 实现了从数据中自主推导经典物理定律的突破性进展。其核心 AI 技术是符号回归神经网络,该技术将科学发现视作 “翻译” 任务,即把观测数据 “翻译” 成简洁数学公式。通过大量合成数据集的训练,它能够从数据模式中识别出底层的数学规律。这一突破带来的关键影响在于,为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提供了全新的研究工具,AI 已成功重新推导出单摆周期公式、胡克定律等经典物理定律,有望加速新材料研发、疾病规律发现以及对复杂气候变化机制的理解,展现出数据驱动的新科研范式。

二、量子计算领域

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了 60 毫秒内精准排列 2024 个原子的突破性进展,刷新了世界纪录。核心 AI 技术是专用 AI 大模型驱动空间光调制器,该大模型能实时工作,通过对光镊阵列位置和相位的精确控制,实现对所有原子的并行控制。此前,构建大规模、无缺陷的中性原子阵列是中性原子量子计算路线的关键前提,传统方法逐个移动原子,耗时会随原子数量增加而显著增长,且容易出错、难以扩展。而这项 AI 技术突破实现了高度并行性且与阵列规模无关的常数时间消耗,为大规模中性原子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还将单比特门保真度、双比特门保真度及探测保真度提升至国际最高水平。

三、医疗影像领域

医疗影像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是无需重新训练,就能智能融合专家模型与通才模型。核心 AI 方法是 MedSAMix,这是一种无训练模型融合方法。传统医学 AI 模型分为 “通才型”(如 SAM 模型,功能全面但特定领域精度可能不足)和 “专家型”(如 MedSAM,特定领域专业但泛化能力较弱),且专家型 AI 在某些任务上表现有时不如通才模型。MedSAMix 采用零阶优化方法自动寻找最佳模型组合方式,并引入层级粒度概念进行精细化融合,如同组织 “AI 医疗团队会诊”。该突破在 25 个医学影像任务上性能显著提升,单任务提升 6.67%,多任务提升 4.37%,同时大幅降低计算资源消耗和时间成本,让更多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机构,能够用上高效的 AI 辅助诊断工具,显著降低了医疗 AI 应用门槛和成本。

四、量子医疗融合领域

量子医疗融合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是量子增强 Swin Transformer 有效缓解了乳腺癌筛查中的过拟合问题。核心 AI 技术是用变分量子电路(VQC)替代传统全连接层。在乳腺癌筛查等医学影像分析中,深度学习模型常因数据量有限导致过拟合,且模型越复杂,计算资源消耗越大。变分量子电路参数效率更高(参数规模为 O (KN),而经典全连接层为 O (N²)),能以更少参数捕获高阶特征交互,类似正则化作用,有效缓解过拟合。这一突破使得模型参数量减少 62.5%,在外部验证集上准确率提升 3.62%,且在 16 量子比特模拟中保持竞争性准确率(AUC 0.960),还在 “本源悟空” 72 量子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上得到验证,为医学影像 AI 诊断提供了新范式。

五、科研新范式领域

科研新范式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是 “数字人蜂群” 4 小时完成传统需数天的量子模拟任务。核心 AI 技术是多体 AI Agent 系统,该系统能自主读文献、调参数、写代码、跑计算。传统科学研究,尤其是量子模拟这类复杂任务,往往耗时极长(部分需数年),且高度依赖研究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经验,过程繁琐。“数字人蜂群” 集成了记忆、知识和工具三大模块,能记住历史最优参数、掌握物理规律并调用高性能计算工具。其关键影响在于,将量子模拟等复杂科研任务的效率提升数个量级,如传统 DMRG 模拟从 72 小时压缩到 4 小时,扫描 Hubbard 模型相图从一年缩短到三天,且误差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降低了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科研门槛,还在新药研发(如帮助辉瑞缩短药物发现周期)、工业设计(如波音气动分析)等更广泛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


这些突破充分展现了 AI 在科学发现中的多样化角色,无论是作为强大的模式识别工具、精准的实验控制系统、高效的模型优化器,还是不知疲倦的自动化科研助手,AI 都在切实拓展科学探索的边界,提升科研效率,并降低创新门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