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网信部门集中力量,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仿冒公众人物(尤其是明星)进行直播带货的乱象展开了专项治理,一举清理了1.1万余个违规账号,并处置了8700多条违规内容。此举旨在维护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保护消费者和公众人物的合法权益。
一、乱象根源:技术滥用下的信任危机
此次整治行动直指一个随着AI技术普及而滋生的问题:一些网络账号和营销号利用先进的AI换脸、声音克隆等技术,精心仿冒知名明星、企业家或社会名流的形象与声音,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形式进行产品推销。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误导和欺骗消费者,让许多人因对“明星”的信任而购买到名不副实的产品,更构成了对公众人物肖像权、名誉权的直接侵犯,属于新型的网络侵权行为。
二、整治行动:高压严管,压实平台责任
网信办此次专项行动展现了清晰的管理思路:
精准打击:直接锁定“仿冒公众人物”这一核心违规行为,进行定点清除。
源头治理:不仅处置违规账号,更督促各大网络平台履行主体责任,要求平台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内容审核,并从源头上清理和防范此类违规内容。
持续高压:官方明确表示,将对这类行为保持“发现一批、处置一批、曝光一批”的长期治理态势,防止乱象死灰复燃。
三、深远意义:为AI技术应用划定红线
这次整治行动超越了个案,向全社会传递出明确信号:技术发展不能以牺牲社会秩序和个体权益为代价。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为其划定清晰的伦理和法律红线。
对于普通网民而言,此举有助于提升网络内容的可信度,保护自身免受欺诈。对于整个行业,则是在推动建立更规范、更健康的AI应用场景,为技术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未来,随着AI技术的持续演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也将不断完善,共同营造一个更加清朗、安全的数字空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