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Steve Zhou近期在业内会议上分享了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前瞻判断,他认为GPT-6之后将初步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而AI的下一个浪潮将是 “物理AI” (Physical AI)。这一观点与英伟达等行业领袖的看法不谋而合,勾勒出AI从虚拟世界迈向物理世界的清晰路径

从虚拟智能到物理智能

根据Steve Zhou的阐述,人工智能正加速向AGI迈进。他回顾了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从2015年计算机视觉落地到2025年出现AGI雏形,仅用了短短十年

他认为,“具身智能” 是AI与机器人技术融合的核心方向,代表着智能从虚拟世界走向物理世界的新阶段。自2022年以来,这一领域在大模型和生成式AI的推动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生成式AI在泛化性、思维链与多模态交互方面的能力,使得具备通用感知、认知与行动能力的机器人开始快速涌现

业界领袖们对此已有共识。英伟达CEO黄仁勋曾直言,我们已迈入能运行、会推理、可计划、善行动的物理AI时代。马斯克也强调AI必须遵循物理定律。这都指向同一趋势:AI必将从虚拟世界迈入物理世界

简单来说,物理AI就是“懂物理的AI智能系统”——它通常装在机器人、自动驾驶车这些“实体载体”里,能像人一样“感知环境、理解物理规律、动手解决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感知→理解→执行”闭环

与数字AI(如ChatGPT)处理文字、图片、数据不同,物理AI在现实里动手,接触真实物体与环境,改变的是物理世界的状态

物理AI的三大技术支柱

想让AI在现实里“靠谱干活”,离不开三大核心技术

  1. 感知与传感技术:这是物理AI的“五感”,通过高精度视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多维力/力矩传感器等多模态感知设备,构建对环境的全面感知。例如,事件相机能够以微秒级延迟捕捉场景变化;触觉传感技术使机器能够获得类似人类的精细触觉反馈

  2. AI算法+物理规律:光有感知还不够,得让AI“懂物理”——把重力、摩擦、动量守恒这些规律,当成算法的“约束条件”。世界模型是AI算法与物理规律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它不仅能精准识别视频中的物体形态与运动轨迹,更能基于物理规律预测物体运动并规划行动

  3. 物理仿真引擎:总不能让AI直接在现实里试错吧?物理仿真引擎搭建一个“和现实一模一样的虚拟环境”,让AI在里面反复练。例如,NVIDIA的Isaac SIM平台支持多物理场耦合,能够实现高保真物理模拟,最大程度减少模拟结果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物理AI的落地应用

别觉得物理AI还在实验室,其实它已经悄悄改变了多个领域

  • 机器人:从“僵硬”变“灵活”
    物理AI能够显著提升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运动控制、操作精度与自主决策能力。例如,波士顿动力Atlas®人形机器人能够自主完成跳跃、旋转、搬运物体等动态任务,其背后依托的大型行为模型与全身动力学优化算法,均深度融合了刚体力学与关键物理约束

  • 自动驾驶:从“辅助”到“自主”
    在自动驾驶中,物理AI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环境感知、行为预测、规划与控制等环节。例如,小鹏汽车的“小鹏世界基座模型”基于第一性原理构建对物理世界的深度认知,其视觉理解、链式推理与动作生成等能力始终锚定物理规律,能处理未见过的“长尾场景”

  • 智能工厂:工厂里的“精准操作工”
    智能工厂是物理AI的重要应用场景,尤其在数字孪生、产线协同与自适应控制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例如,富士康依托NVIDIA Omniverse平台打造数字孪生平台,将物理AI技术深度融入智能工厂全生命周期,攻克了此前因物理交互复杂难以自动化的工序难题

行业共识与未来展望

Steve Zhou的判断并非孤例,它反映了业界对“AGI与具身智能融合”的普遍期待。随着模型推理、传感融合和控制策略的持续进步,人工智能的“虚拟思维”正逐步延伸至真实世界的物理实体,这将成为未来十年智能产业最具革命性的趋势之一

无独有偶,OpenAI也在近期表示,距离超级智能“可能不到十年”。他们首次公开的内部研究目标时间表显示,预计在2026年9月实现AI研究实习生级别的能力,到2028年3月实现完全自动化的AI研究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